首页>研究洞察>《融合与传播》
竖屏微电影的文本特征与美学意蕴
时间:2020-12-29分享到:

文/中国电影市场杂志 王韵 谢雨真

 

春节前后,张艺谋团队导演的暖冬贺岁系列竖屏微电影发布于短视频平台,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结合新春佳节的叙事要求,四部微电影抓住生活中的小美好,从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手,展示了竖屏美学的魅力。作为短视频的样式之一,竖屏微电影的兴起为行业提供了探索更多视觉表现的可能,并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发展的新方向。相较于传统电影,竖屏微电影不仅约定着创作者如何创意和拍摄作品,也影响着受众如何观看和接受影像,它在影片文本、美学意蕴和审美体验上都呈现了诸多新特征。

 

一、竖屏影像的源起与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竖屏影像的出现顺应了手机用户的使用习惯,也最大化地利用了纵向画框的屏幕面积。就用户使用习惯而言,从原始时代人类经常使用的木枝工具,到印刷时代人们握于手中的竖版书籍,再到如今广泛使用的手机移动设备,纵向生长的手掌生理结构使人类习惯性地垂直握持手中的工具。研究显示,用户有94%的时间选择竖持手机。就屏幕使用效率而言,从百余年前电影的出现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发明者根据人眼横向视域的生理构造确定了电影、电视和计算机水平长方形的景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将4:3或16:9 的横向视频视为主流视频格式。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持手机的移动观看场景对人类的观看习惯提出了挑战。当人们使用9:16的竖屏手机观看宽幅视频时,要么需要想方设法横持手机以使宽幅视频占满屏幕实现全屏观看—但这会带来观看的不便;要么因宽幅视频无法适配纵向小屏, 损失了观者在手机端本就十分受限的观赏空间。

 

竖屏视频的发展可追溯到国外社交软件Snapchat的探索。2013年10月,瞄准年轻用户市场的美国Snapchat(阅后即焚)社交应用首创“ 故事”(Stories)功能,鼓励人们拍摄竖屏视频;2015年,Twitter推出 “时刻”(Moments)功能,用竖屏方式显亦图片和视频。其后,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应用以及流媒体视频巨头Netflix迅速跟进。在内容领域,2016年年末起,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先后推出了竖屏新闻产品,努力吸引网生代的年轻用户。

 

近年来我国社交媒体中竖屏影像的发展也呈上升态势。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随着2019 年抖音日活用户数突破4亿,快手日活用户数破3 亿,短视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当之无愧的国民级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移动、碎片化、重社交的使用习惯,让短视频在近年来强势崛起并持续增长, 而抖音、快手以及腾讯微视的使用浪潮,也让包括竖屏微电影在内的竖屏视频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场域。

 

具体来看,2016年竖屏短视频社交软件抖音上线;2017年新浪微博推出具有短视频功能的 “微博故事”;2018 年微信添加“时刻视频”(后更名为“视频动态”)应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加人界面功能皆为竖屏视频形态,逐渐培养起用户观看纵向视频的习惯,为竖屏内容的发展吹响了冲锋号角。在内容层面,2017年腾讯视频推出首档竖屏人物专访节目《和陌生人说话》,上线短短四期点击量破亿;同年,优酷打造系列竖屏资讯节目《辣报》;2018年爱奇艺试水国内首部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获得微博、豆瓣热议和高分评价,其后接续推出了数部竖屏网剧。伴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竖屏访谈节目、竖屏情境剧、竖屏微电影、竖屏微综艺等在平台算法推荐和个性化定制的助推下,已然成为短视频内容市场的新风口。

 

二、竖屏微电影的文本特征

 

1. 故事:个体化的“小叙事”

 

学界对微电影时长的判定至今未能达成统一标准,但片长一般在30-300秒之间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不同于传统电影较充足的叙事时间, 微电影较少的资金投人、较短的篇幅与制作周期,影响着其本身的剧本容量和对故事的选择。在有限时长内,选择何种题材,讲述何种故事,是竖屏微电影面临的新课题。

 

对宏大主题、宏大叙事的怀疑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电影文化上,就是个人话语的“小叙事”逐渐获得合法性。新技术的革命和新媒介的兴起,为个体参与影像生产提供了保障,也让关注小人物,讲述个人、私人和展现日常生活的故事得到互联网用户的青睐。与便于展现宏大场面和多人物复杂关系的宽屏画框相比,竖屏画框更便于展现直立行走的人。在题材选择上,竖屏微电影的创作者们凝练出简单明了的小故事,刻画少量平凡而真实的小人物,或诠释生活中的小情怀、小瞬间等,力图与观者产生情感连接与共情。

 

国内外竖屏微电影中有许多关注普通人故事的影片。爱情是文学艺术中的永恒主题,国际“ 雀巢达人”(Nespresso Talent)竖屏短片大赛的获奖作品《接受》(To Accept)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用风格化的影像,呈现了一个孤独男人终于遵循自己的内心寻找到心仪女孩的故事。去年火爆我国社交网络的由蔡成杰编剧、导演的竖屏微电影《悟空》则聚焦小人物的筑梦历程,讲述乡下男孩为追寻电影梦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进城去看悟空电影,却发现手中的电影票早已失效的故事。片中那位手拿木制金箍棒,不畏艰难、翻越山岭的小主人公是中国式英雄的符号。

 

国内外展现两人关系的影片也保持了简洁的叙事风格和明确的情感指向。YouTube点击量很高的竖屏微电影《比丘》(Bieho)中,想学习芭蕾的小男孩比丘遇到挫折后深感沮丧,却在曾是芭蕾舞演员的奶奶的鼓励和带动下重拾信心,祖孙两人因舞蹈产生了愈发亲密的情感互动。张艺谋导演团队的四部竖屏微电影《遇见你》讲述了陌生男孩与女孩在火车上不期而遇并暗生情愫的故事;《陪伴你》表现了父亲带着孩子给大年三十晚还在加班的妈妈送饺子的浓浓亲情;《温暖你》传递了由一位女孩子装扮的新年人偶用真诚和快乐打动陌生人的温暖;《谢谢你》描绘了一位白领为繁忙之中顾不上好好吃饭的外窗清洁工递上一杯热饮,表达对付出者的感恩。所有故事聚焦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与大部分观者拥有、熟悉的情感相呼应,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共鸣。

 

2. 注重展现纵向关系的叙事空间

 

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电影的叙事空间经过拍摄者的选取与重组,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经过加工、部分还原现实空间的艺术空间。竖屏微电影叙事时长有限,且手机观看使人眼与屏幕的距离较近,从心理上缩短了故事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此时,故事的叙事空间带给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就更为显著。竖屏视频横向范围受限,呈现大场景的效果较差,但其视觉造型却颇为擅长表现场景范围小且具有纵向延伸感的空间。

 

表1 张艺谋团队系列竖屏微电影场景空间与场景个数

片名

片长

场景空间

场景个数

第一辑《遇见你》

04:07

火车卧铺三层车厢

1

第二辑《陪伴你》

01:59

街边店铺窗外、店铺内

2

第三辑《温暖你》

02:28

室外的双向扶梯

1

第四辑《谢谢你》

02:23

高楼大厦内、大厦窗外

2

 

如表1所示,张艺谋导演团队导演的系列微电影,将空间场景设定在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空间中,这些看似熟悉却独具匠心的场景与竖屏构图天然契合,构成了竖屏影像独特的艺术审美。《遇见你》将叙事空间圈定在火车卧铺车厢,上、中、下铺的纵向空间是男女主要人物和辅助人物产生运动和视线之所。《陪伴你》把场景设在街边店铺,影片表现了店铺内还在加班的母亲和店铺外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密互动。虽然店铺不是典型的纵向空间, 但影片透过玻璃门让母亲站在梯子上忙着张灯结彩,与其他人物拉开了纵向空间距离,便于让多个(三个)人物在同一镜头中得以表现。《温暖你》将空间限定在一个开放空间中的小场景—运行中的双向扶梯上,纵向贯穿整个画面的扶梯带着乘客缓缓移动,上下行进的扶梯将画面分割为两个区域,为“天然”的戏剧性误会埋下了伏笔。《谢谢你》则将场景选定在高层大厦的办公室与窗外,窗外清洁工的升降台和办公桌旁的落地窗线条使场景中的纵向元素十分丰富。

 

3. 展现细节的镜头语言

 

相较于横屏,纵向构图能够很方便地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并且让人物占据画框的绝对面积,人物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此时也能够展露无遗。另外,在竖屏微电影中,因为要适配手机的小屏幕观看,不适宜大量使用全景和远景景别,因此,竖屏电影更适合聚焦细节,除必须要交代的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使用全景或者远景外,中景、近景和特写应被置于高使用频率上。

 

通过对张艺谋团队四部竖屏微电影的镜头语言分析(如表2)可见, 三部影片的中景、近景、特写景别的使用都超过六成,其中发生在火车车厢内的《遇见你》小景别使用甚至超过九成以上,只有《温暖你》的小景别数占比较低。究其原因是,《温暖你》影片中画面经常同时出现双向电梯上的两位主人公,且女主人公大多数时间戴着巨大的人偶头套,只能远距离地展现人物的肢体动作,无法呈现女主人公细微的面部表情。也正因为如此,该片较难让观众对女主人公产生情感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故事的感染力。

 

表2 张艺谋团队系列竖屏微电影镜头数量与特征

片名

镜头数

中近景特别镜头数(占总镜头比)

运动镜头数

纵向运动镜头数(占运动镜头比)

第一辑《遇见你》

28

27(96.4%)

3

3(100%)

第二辑《陪伴你》

26

22(84.6%)

2

2(100%)

第三辑《温暖你》

30

14(46.7%)

2

2(100%)

第四辑《谢谢你》

22

14(63.6%)

2

1(50%)

 

此外,在镜头运动方面,传统横屏影像的横移运动镜头可以展现开阔或表现横向追逐、奔跑等动势场景,但竖屏影像并不适合展示横向移动,固定镜头、横向镜头运动幅度较小、运动速度偏缓,或者镜头、人与物体的纵向移动(如镜头的上下运动,人物攀爬、跳跃、物体坠落的画面等)更适宜被竖屏微电影使用。张艺谋团队系列竖屏微电影中,固定镜头占绝大部分比例, 运动镜头数量十分有限。在有限的运动镜头中,三部影片的纵向运动镜头均为纵向运动。影片《悟空》中,小主人公时而不小心迅速滑人山涧,时而为躲避危险爬到高高的树上,也说明了竖屏影像中人物运动的规律。

 

三、竖屏微电影的美学意蕴

1. 非常规画幅的形式意味

 

与人们常见的4:3、16:9横屏矩形画幅相比,正方形、圆形、竖屏等非常规画幅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不同画幅在影视作品中常被赋予不同的表意内涵。戛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妈咪》(泽维尔·多兰导演) 曾使用正方形画幅展示充满矛盾、令人低落绝望的现实世界,而用传统横屏画面展示暂时解决的矛盾与主人公的幻觉世界。当然,方形画幅的使用,不止有这样一种固定的阐释。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不仅使用了方形画幅,还大量使用了圆形画幅。圆形可以使人联想到望远镜的镜筒、团扇、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月洞门等意象,当被运用在不同情境中时,可被赋予暗中窥探或中式古典美学等寓意。片中采用圆形画框表现李雪莲在江南乡下的熟悉景致,强调女主人公在家乡时的感性思维;而在李雪莲进京告状场景中则采用方形画幅,凸显京城的棱角与规矩。方圆之变冲破传统卿幅限制并参与叙事,创造出令人深思的艺术作品。以上两部大银幕电影在方形画框使用上的文化内涵差异甚大,这意味着,相似画幅形状可以依据创作者的创意需要进行使用。

 

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 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屏幕在本体意义上不仅是人类感知和理解外部实在的“ 窗户”,也是一种改变了原有空间和时间物质性的“ 虚拟视窗”。视窗的创造性改变,使影像具有了一种形式美,也为用画幅参与叙事提供了新可能。一般认为,虽然宽幅画面带来的感受更为舒畅,但由于人类双眼视角范围特点,9:16 的窄幅画面更易带来压迫感,迫使人们集中注意力。如前文所述,因视野受限,移动竖屏不适合进行宏大场面的叙事和复杂人物关系的叙事,而对垂直方向的人物和静物刻画有极大优势,但如何让竖形画幅扬长避短,市场期待未来的竖屏微电影创作者能够给出更具创造性的答案。

 

2. 竖屏微电影的审美接受

 

从长周期、大时长、高成本的院线电影到微周期、微时长、微成本的竖屏微电影,不仅因为观看场景的改变带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因为文本特征和观看行为的改变带来受众审美体验的丰富。

 

首先,竖屏影像观看场景解构了仪式感,带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传统电影观看是在具有公共场合性质的电影院中与多人一起完成的,人与银幕保持较远距离,“观看行为的‘集体性’与‘ 超日常性’使人们普遍认同‘仪式感’的存在”。而竖屏微电影在个人移动终端进行传播,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解放了受众观影的时空限制,影像观看的仪式感被大大消解, 影像观看行为更为私密化,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观看需求。同时,移动随身观看和人眼与手机近距离的“近在咫尺”观看,消弭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使竖屏影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陪伴,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其次,竖屏影像的文本特征使受众能够产生“沉浸型”审美体验。竖屏画幅以9:16的横纵比将受众的视觉注意力集中于狭长区域内,“通过将视觉焦点的聚焦和前景前置,营造强烈的视觉封闭感和包围感,产生凝视的快感”。同时,多以小景别表现的竖屏影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环境背景等因素的干扰,建构了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空间,并通过场景布局与镜头调度使影片中的人物主体更为聚焦,如此一来,竖屏影像使受众能够更加沉浸地投人到故事之中,并更容易产生对主人公行动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

 

再次,竖屏影像的观看行为还能使受众产生“交互感”审美体验。竖屏微电影自诞生之初就携带着互联网的社交基因。在由短视频平台智能分发技术推送的、源源不断的信息流中,受众通过手指上下滑动进行影像观看,也同时可以进行点赞、转发、浏览或发表评论。这些社交互动使受众能够通过点赞、分享或评论与视频发布者及其他观看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在互联网场域中建立了人与人关系的连接,令受众兼具了电影观看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的身份,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影像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竖屏微电影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拓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是移动场景中未来视频发展的重要方向。但从现状看,竖屏微电影的内容数量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与市场的需要。网络原生感、碎片化传播、狭长画框的特点,使竖屏微电影的故事、场景、镜头语言等皆须跳出原有电影制作的刻板思维进行不断创新。竖屏非常规画幅中蕴藏的美学探索空间,及其日常性、沉浸型、交互感的审美体验, 是竖屏影像美学的独特魅力所在。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手机“量身定制”的竖屏微电影将伴随其他竖屏视频内容一起,热切期待影像创作者大胆探索新的视听语法和语言,让竖屏微电影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