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洞察>《融合与传播》
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征与经验启示
时间:2021-12-30分享到:

文/电视艺术微信公号 易伟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这为当前的电视剧创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开展了“理想照耀中国”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其中的重点剧目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优秀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且较之往期同类作品更加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真实性与虚构性的交融,一些作品获得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近期组织开展了题为“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征与经验启示”的课题研究。该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电视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导下,以2021年度播出的党史题材代表性电视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创新实践,系统总结创作经验与提升空间,力求促进电视剧更好地表现党带领人民进行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夺取伟大胜利的辉煌历史,更好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一、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概观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用电视剧作品展现党的奋斗求索、传承党的伟大精神的过程,也是回望来路、重温党史的过程。在庆祝建党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一批旨在为百年党史画像、立传、明德的精品力作闪耀荧屏,相映成辉,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热度与口碑。


        (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的影像教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百年历史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斗争、奋斗、发展和探索的伟大历程,蕴藏了内涵深刻、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值得电视剧工作者为之大书特书。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发挥“全国一盘棋”的优势,组织开展“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旨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其中,《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绝密使命》《理想照耀中国》《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等一批兼具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作品,坚持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深入挖掘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不断寻找新的起点、打造新的亮点,以艺术之笔绘就新的史诗之作,并雄辩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鲜、生动的影像教材。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2021年播出的党史题材电视剧虽各有侧重,但精神实质一以贯之,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人民立场、尊崇人民情怀、强调人民视角,善于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寻找选题。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闽西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的收官之作《绝密使命》,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隐秘故事,讴歌了我党无名英雄们坚守信仰、勇于献身的赤胆忠诚,是一次深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史故事的有益探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高达98%的网民点赞支持该剧,感叹“红剧好看”。《理想照耀中国》《我们的新时代》等,也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态度扑下身子找选题、挖素材,表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塑造了一系列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也让观众在津津有味地追剧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党史教育的精神洗礼。

 


        (三)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功打造口碑与市场双赢的精品力作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既是创作者的追求目标,又是优秀党史题材作品的考量标准。电视剧创作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取代、不能马虎。特别是党史题材创作,既要有政治站位,又要有创新表达;为了更加生动鲜活地再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还要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服装、化妆、道具、摄影、录音、美术等各方面都需严谨细致、严格把关。以《山海情》《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作品,牢固树立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充分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认真扎实、精益求精,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山海情》豆瓣评分9.4,97%的网民点赞支持,认为其是“最好看的扶贫剧”;通过舆情分析发现,《觉醒年代》的“封神”片段全靠网民“自来水”式的口口相传,可见该剧与普通百姓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收视心理产生了同频共振。


        二、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2021年,一些党史题材电视剧努力走出以往创作的“舒适区”和“瓶颈处”,既尊重经验和规律,又避免因袭和束缚,以新的题材发现、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让百年党史焕发出了新的思想光芒和艺术光彩。


        (一)在历史纵深处获取新题材和新思路,拓展党史题材的历史和艺术书写空间


        此次党史题材电视剧的集中创作播出,是将整个中国革命史较为完整地转换成了一部部电视剧作品。这批电视剧很多是从历史纵深处获取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丰富了党史题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形象,拓展了党史题材的历史和艺术书写空间,增强了作品的审美“辨识度”。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写起,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史,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中去表现。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在以往党史题材电视剧中少有涉及。它以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向观众展示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党的建立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品以开阔的思想视野、宏大的历史格局、细腻的艺术笔触,给观众呈现出一幅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艺术画卷,也清晰展现了我党建立初期的丰厚历史背景。
        如果说《觉醒年代》是以纵深的“史家之笔”,在宏阔历史背景下来书写建党伟业,那么《大浪淘沙》的新鲜之处,则是以建党过程中,不同党史人物人生的离合聚散、命运的起落沉浮为叙事主线,见证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和面对理想信仰的种种考验。剧中十三位党的一大代表,有的坚持到最后胜利,有的英勇牺牲,有的中途落伍,有的一度迷茫徘徊而又最终回归,有的背叛投敌遭历史唾弃。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革命进程的大浪淘沙与个人面对信仰时的抉择相互交织激荡,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历史寓意和更加强烈的戏剧张力。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以上两部剧从多层次、多侧面丰富了党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形象尤其鲜活生动,既表现了他在建党上的历史功绩,又展现了他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并从家庭生活、父子关系、师生情谊、朋友交往等层面,细致描绘了他的性格和情感特征,使其兼具了革命品质、文人风骨与烟火气息。还有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气质、蔡元培的长者之风与圆融的处世能力、胡适的西方文化印记、鲁迅的冷峻孤傲清醒……都让党史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大浪淘沙》中,一些在以往创作中被视为具有某种“敏感性”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独立的人物线索和历史活动空间,剧中具体而深刻地剖析了他们被革命洪流淘汰的命运必然性。


        (二)以新颖的叙事策略,体现出艺术想象对历史时空的审美观照


        如果说《觉醒年代》《大浪淘沙》是因新的题材角度和人物面貌使作品有了新的思想和审美发现,那么《百炼成钢》则是以内容形式的新颖和艺术风格的独特而取胜。
        首先,该剧实践了在一部电视剧作品中对百年党史做全景式和贯通性表达,从百年回眸中,将历史所聚合成的思想能量,熔铸于电视剧的审美能量之中,提炼出“血火中淬炼钢铁信仰,奋斗中铸就百年辉煌”的主题立意,并用创新表达给予这一宏大主题以艺术诠释。
        其次,该剧以“板块”“组歌”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立足建党百年的辉煌历程,选取百年党史中的重要节点,既追求我党精神血脉的一以贯通,又体现了在书写形式上的一气呵成,同时还让作品具有了段落分明的节奏感。该剧以八个板块形成贯穿表达,每个板块都以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广为流传的歌曲为标题,并将其创作或流传的过程纳入叙事之中,借助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来烘托渲染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再次,为了突出艺术特征和强化对历史的主观抒情,剧中还融入了更多的艺术表达手段,特别是将综艺元素、音乐元素和舞台元素纳入创作中,更是一种大胆尝试。该剧在每一个历史板块的结尾处,都有一段特别的情境表达,让剧中人走出剧情歌以咏志,但又与剧情水乳交融,在升华主题的同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全新的艺术想象力,使作品的历史诗意更加浓郁,也充满了一种时尚气息。


        (三)追求青春化的艺术风格,打开一条让当代年轻人走进党史的艺术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实现主旋律题材的青春化表达,让年轻人走进党史、了解党史、感悟党史,正是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青春本身就是党史题材所蕴含的艺术养分,中国共产党的青春印记,从一开始就被深深植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篇章中。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以青春之我,再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社会,青春之民族……”“青春”二字在中国革命之初,就是革命的精神象征和情感动力。《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和北大红楼中那一批热血青年,在信仰的感召之下,以青春无畏之气概,穿行于历史风云之间;《百炼成钢》中,以文学手法所描写的“少共国际师”中那批小战士,把十七八岁的青春之火,燃烧在雪山草地的漫漫征途之中;《理想照耀中国》之《雪国的篝火》中,天真稚嫩的红军炊事班小战士糖豆,把他刚刚开始绽放的生命,永远雪藏于长征途中的雪山之上;《跨过鸭绿江》中的毛岸英,新婚不久便以身殉国,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之下……他们的革命生涯,虽起于青春,止于青春,但也永恒于青春。
        在情感编织方面,由于青春与爱情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这批作品中革命者的爱情故事,得到了较以往同类题材中更加充分细腻的表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深情、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默契、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热烈、蔡和森与向警予的率真……因青春而美好,因信仰而牢固,因革命而纯粹,因牺牲而伟大。这些爱情故事,增添了作品的青春化特征,也使人物有了更加动人的青春光彩。
        在叙事结构方面,《大浪淘沙》别出心裁地以双时空叙事推进剧情。当代叙事线是青年研究生网络博主陈启航的现代生活,历史叙事线是他制作的党史学习视频中展现的那个动荡年代。该剧把当代一批年轻人对党史的学习解读传播和他们的青春生活状态,嵌入对于党史的艺术再现,让“历史青春”与“当代青春”互动。
        在演员表演方面,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党史人物大都“老成持重”的面貌和过于程式化的表演路数,让人物更加贴近当时的年龄状态,更加具有青春气质,让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灵魂,与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合为一体,神形兼得;在诠释青春主题和塑造青春形象上,也不回避他们青春中的青涩与稚嫩,如《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二人与陈独秀之间的父子矛盾和情感对峙,就见证了青春的成长过程;在对领袖形象破除程式化的塑造方面,这批剧中的几位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可谓各有千秋:《中流击水》中的王仁君情感细腻,《觉醒年代》中的侯京健雄姿英发,《大浪淘沙》中的保剑锋沉稳内敛,他们都以各自的艺术特长和表演风格,丰富了领袖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四)通过宏大叙事之中的细节描摹,让历史显现出纹理根脉和动人瞬间


        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就其整体艺术成色而言,都相较以往作品有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创作者在继承以往经验的同时,对作品灌注了更多的智慧和汗水,将最新的艺术手法和更具韵味的审美意象运用于党史题材创作。特别是有些作品在宏大的历史体量中,发挥艺术想象,注入生动细节,追求工笔与写意、纪实与抒情兼容的艺术效果。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觉醒年代》用精致的品相,实现了故事、情节、人物的高度历史还原。一方面,该剧注重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对地域环境的细致描摹使历史烟云仿佛重现观者眼前。20世纪初老北京的城楼、道路、车辙、骆驼、风沙等风物的一组组镜头画面,颇具象征性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苍凉和沉重。海河边天昏云暗的背景下,一群群流民的悲惨生活状况,让李大钊、陈独秀泪流满面地举拳发誓:“只有建党救国才是唯一出路!”另一方面,人物形象也因细致入微的景象描摹而更显厚实。漫天风雪中,蔡元培踽踽独行,数次徘徊在陈独秀的寓所旁,请其出任北大教职,其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意既充盈饱满,又感动人心。毛泽东的出场,则是在大雨中奔跑的形象,特写的双脚溅起雨水,预示着他追赶时代洪流的急切心情和为信仰百折不挠的力量。异曲同工的是,在《中流击水》中,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也是在奔跑着追赶火车时,跑掉了一只鞋子,以此引出了在后面的情节中,关于“是让鞋适合脚还是脚适合鞋”的那一场有趣而又有寓意的议论。
        对细节表现的孜孜以求,还体现在对革命先驱者群体间关系的准确洞察上。《觉醒年代》中,当陈独秀悲情告别北大时,他回身望去,看到在送行的人群中,竟然有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敌黄侃、辜鸿铭等人,陈独秀眼眶潮湿,向着他们躬身长揖而别……这一场面,看似闲笔,却展示了那一批文人之间虽有相斥但又有相通、虽不同道但又同惜的气质与风骨。正是这些镶嵌在宏大叙事之中的细节和瞬间,让历史显现出了它的纹理根脉和藏在皱褶之中的动人表情。


        (五)将战争叙事上升到新高度,对战争主题有了新的精神挖掘和艺术呈现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将中华民族百年来在战争中经历的血雨腥风以影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电视剧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作品中,《跨过鸭绿江》和《大决战》深入剖析和诠释了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中的战争主题,提升了重大题材电视剧中战争叙事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内涵。
        其一,深刻认识了党领导下的战争的正义性。《大决战》全景式地再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全过程。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三大战役以少胜多的军事智慧、灵活机动的打法以及战士英勇等层面,而是深刻地诠释了战争所蕴含的历史的正义、人民的正义。《跨过鸭绿江》以气势恢宏的笔调,史诗般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剧中,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没有战场上的流血牺牲,侵略者永远不会坐到谈判桌上。”这场战争关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也关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品有力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道德正义和国际正义。
        其二,充分彰显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大决战》真实记录了人民战争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的历史进程。无论我军处于优势还是劣势,无论敌人狡猾还是愚钝,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前,人民解放军最终都能以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战胜敌人。究其原因,民心的向背,决定江山的归属。《跨过鸭绿江》展现的是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下进行的一场战争。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听党指挥,为祖国、为人民,敢于舍生忘死、赴汤蹈火,作品中所彰显的“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赢得胜利的根本所在。
        其三,揭示了和平与发展作为历史潮流的必然规律。《大决战》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在整个战役中节节失利、最终败亡的因由。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不断争取和平局面,而国民党反动派则阴谋发动内战,他们一面骄横自大,另一面又贪生怕死、各求自保。作品深刻阐明,蒋家王朝的必然灭亡在于其非正义和反人民的立场,以及与历史潮流相悖的倒行逆施。《跨过鸭绿江》没有过多的煽情,也没有刻意丑化敌方人员,而是以史实为基础告诉观众: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支军队,不论多么强大,如果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对立面,恃强凌弱,侵略扩张,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三、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需辩证处理好几种关系


        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所取得的良好社会反响,一方面源于创作者有胆有识的创新探索,另一方面也是汲取我国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经验的结果。在充分肯定这些作品在表达方式、叙事手法、美学风格等方面获得突破的同时,也应理性认识到,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为精神主题,以宏大叙事、纪实手法和史诗风格为审美叙事特征,以领袖、先辈和英烈为主要人物形象,形成了党史题材作品已有的思想内容特征和艺术范式。过去与当下不是简单的旧与新的关系,而是辩证的源与流的关系。因此,包括党史题材在内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应重视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想象力与限定性的关系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党史题材电视剧尤其如此。限定性是党史题材电视剧创新的基石和前提,创作者应在此基础上发挥艺术想象力。其一,在艺术呈现上,党史题材剧的“想象力上限”不同于其他某些题材,由于“党史”不论在真实性还是逻辑性上都有着明确的结构和规约,因此,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电视剧作品的创作边界更为清晰,类型模式更为规范,情感基调也更为庄重。21世纪初的《长征》《延安颂》等一批剧作,通过有机串联革命人物和事件的脉络历程,展现出深沉崇高的美学品格,为此后该类题材剧作的审美倾向定下了基调。其二,在精神主旨上,党史题材电视剧的限定性体现为突出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如《山海情》《我们的新时代》等,便立足现实语境、呼应时代命题,将党的先进理念、丰功伟绩,透过时代进步中的人生百态、社会变迁,生动地呈现于荧屏,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党的光辉形象。
        历史给了电视剧创作者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创作者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创作者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以及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强调党史题材作品寻求创新的同时,其内在的“框架”和“规矩”不能突破,否则便会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甚至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硬伤与谬误,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尤须把握“大事不虚”与“小事不拘”、历史必然性与人物传奇性的辩证统一。


        (二)戏剧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作为电视剧的本质艺术属性,故事性的缺失往往是作品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对于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而言,强调故事化的戏剧张力,无可厚非。但应警惕让戏剧性遮蔽历史真实和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警惕让戏剧性随意剪裁党史本身既有的布局和体系。以往的一些党史题材作品依循“编年体”或“传记体”的体例创作,有利于真实而整体地展现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虽然有些作品故事性有待提升,但在方向和理念上对当下作品具有某些借鉴和参考作用。
        创作者倘若在追求戏剧性的过程中,因不分“轻重比例”地厚此薄彼,而导致和党史本身的原貌不对应,便有失偏颇了。如有的作品虽然采用了全景展现党史的宏观视角,却只将主创者自认为“有戏”的史实段落进行着重呈现,而对秋收起义、遵义会议等重要事件只是寥寥带过,这很容易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党史的认知产生偏差与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等在某些方面便延续了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传统,努力用好“望远镜”与“显微镜”,既注重历史的真实可信、确保史料的精准使用,又注重贴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遵循“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创作逻辑,成为讲好党史故事的深度探索与审美实践,同时让观众对党史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三)青春化与沧桑感的关系


        青春是革命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国革命的应有之义。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年轻态表达,既是从内容层面再现革命者青春形象的创作手段,更是从精神层面对接当下青年群体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先前的《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剧将目光投向了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等革命先驱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以跨越时空的精神通联让观众获得感召力和认同感。
        但与此同时,若一味地、过度地强调青春化,也有可能让党史题材作品产生肤浅化倾向,缺乏此类题材本应有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在以往累积的创作经验中,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海棠依旧》等为代表的作品,便以正剧的审美意蕴,较好地体现出宏大叙事所具有的深刻厚重,从诸多细微之处呈现出既质朴丰实又动人心魄的历史质感。因此,党史题材电视剧的青春化与厚重感应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其一。有些党史题材电视剧旨在吸引年轻观众的创作初衷值得鼓励,但大量运用流量演员的做法值得商榷。很多流量演员虽然在青年群体中具有号召力,但由于自身和人物气质不符造成“演员大于角色”的尴尬效果,拉低了作品的整体艺术品质。如果把作品和观众的关系,偷偷置换为明星和粉丝的关系,也许只能让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四)抒情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抒情是电视剧创作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以往的党史题材电视剧经常以此来表现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达到“史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海棠依旧》便较好地在现实主义精神中迸发出浪漫主义情怀。剧作以“海棠”为名,是匠心独运的一语双关之笔,其不但与周恩来总理有着密切而持久的生活关联,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巧妙实现了对人物崇高人格的深层隐喻,所谓“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牺牲精神和奉献品格温婉地寄寓其中,诗情隽永、意境悠醇。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就应当如此情理兼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道:“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精神风骨尤其不能丢。只有那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能够起到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力量。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应当特别注意,不可因过度追求抒情效果而导致作品在思想性方面力度变弱、深度变浅。如果剧作在过度浪漫化的情绪抒发中,弱化了作品所应彰显的民族精神、文化涵养、历史逻辑、年代质感等,便难以用党史故事所蕴含的理性之光、正义之光、信仰之光照亮人们的前行之路。


        四、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电视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用这种形式来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着独特的优势。党史题材乃至所有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理应自觉承担起用审美方式为历史传神写貌的使命担当,不断在已有作品的基础之上总结创作经验,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一)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创作者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


        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事业唯其重要,所以必须健康繁荣;文艺战线唯其重要,所以尤须团结奋斗。党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不断加强党的领导。

 


        《山海情》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创作的一次创新实践。《觉醒年代》激起了全党全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学习党史、感悟党史、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热潮。《中流击水》《大浪淘沙》等也都从不同视角侧重抒写、互为补充,共同成为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国现当代思想史的生动教材。电视剧工作者固然不应以政治思维取代审美思维进行文艺创作,但更不应远离政治、脱离时代,去“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大世界”。2021年一些优秀的党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就是在艺术地抒写和讴歌百年党史,引领广大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央视电视端统计数据显示,《跨过鸭绿江》平均收视率为1.3%,累计观众触达人次为12.31亿次。该剧之所以能够收到上至耄耋之年的志愿军战士、下至在校大学生的观众来信,就是因为它应时代召唤,应人民所需,全方位、全景式地表现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为电视剧工作者带来重要启示,那就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好恶自觉地融进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伟大历史潮流中,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力作。这批抒写百年党史、讴歌百年党史的优秀电视剧,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离不开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真理性。
        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创作具有鲜明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这便是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美学观指导的优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的实践优势。人民既是电视剧表现的主角,又是电视剧鉴赏的主人。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旦离开人民,文艺作品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二)尊重艺术家和艺术规律,作品才能经得起观众的检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的最后部分,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的命题出发,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领导的具体做法、步骤及其重要性。其中就提出“要把握住两条”:一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从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经验总结看,这批以百年党史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的成功实践也再次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两尊重”原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1. 尊重艺术家是保证作品质量的根本所在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是艺术家。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说明:既要知人善任地尊重艺术家,又要注重培养在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成绩优异的创作集体。
        一方面,应知人善任地尊重艺术家。最重要的“尊重”是知人善任—知艺术家所长,并善任所长。《觉醒年代》仅剧本就磨了6年,编剧龙平平有过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创作经验积累,此次又反复深入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战斗过的地方考察学习,收获了相当充足的党史学养和修养,具备了相当厚实的史识和史德,为剧本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中流击水》的编剧黄亚洲,曾有过《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等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经验。《大浪淘沙》的编剧刘星、“闽西红色三绝”的编剧钱林森等,也都是数年乃至十余年“孕”一剧,都有着较为丰富的驾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经历。演员同样如此。尤其是在党史题材作品中,选择恰当的演员饰演重要历史人物非常重要。《跨过鸭绿江》选择了广大观众普遍认可的唐国强饰演毛泽东、孙维民饰演周恩来,选择了虽然首次饰演彭德怀但无论形似还是神似都较之以往更具综合优势的丁勇岱,从而确保了该剧在表演质量上的一流水准。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作品的编剧从未有过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经验,直接驾驭宏大的百年党史题材不免有些吃力;有些演员尚未具备充分的历史修养和美学准备,贸然饰演重要历史人物,不足以诠释人物的精神风貌。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当然,对创作者的培养也是必要的,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功近利。
        另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成绩优异的创作集体,并助其相对稳定,充分发挥他们在以高质量电视剧作品奉献人民中的主力军作用。21世纪以来,以编剧王朝柱为核心的创作集体,以《长征》《周恩来在上海》《寻路》《八路军》《太行山上》《解放》《解放大西南》《开国领袖毛泽东》等20余部近700集电视剧,为中国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留下了一批好作品。如今,“闽西红色三绝”的成功同样有赖于以袁锦贵为总策划、以钱林森为编剧、以张桐为主演的优秀创作集体。这一团队严格遵循艺术规律,深入剧中英雄人物活动、革命故事发生之地,向老区人民求教,向革命圣地探源,理直气壮、充满感情、花大气力地认真讲好革命故事,终于令“闽西红色三绝”收获了广泛好评。


        2. 尊重艺术规律是保证作品质量的重中之重


        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速成的,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而影响了创作质量。坚持“双百”方针绝不意味着蜂拥而上,要考虑效果、质量,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才有可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跨过鸭绿江》就是尊重艺术规律的典范,昭示了党领导文艺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优化组合的成功之道。
        一方面,努力实现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生产要强调资源配置,精神生产同样要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像抗美援朝这种在百年党史上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则对题材资源的开掘与配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跨过鸭绿江》的创作,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组织全国著名的党史、军史专家和电视艺术家,群策群力,明主旨、定结构、塑人物、选细节,逐集讨论、修改剧本。从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这部剧实现了资源和生产力要素较为理想的配置和组合,在题旨开掘的深度与戏剧结构的精巧、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细节表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人物性格刻画与事件情节的铺叙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审美高度。
        另一方面,努力实现创作生产力诸要素的强强联合。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让电视剧工作者拓宽了对主旋律题材的认知空间,而且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生产探索出一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路径。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服化道、摄录美,精干力量的搭配组合是出精品的必要保证,选调全国电视剧各专业行当的一流人才组成高素质的创作集体,才能确保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三)善于运用全面、辩证、科学的创作思维,创作者方可攀登更高的美学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文艺乃人类以审美方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即把握世界的活动,研究党史题材创作就是研究其审美方式,审美的学问即美学,亦即文艺哲学。
        其一,要坚守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建立全面把握、关注转化、辩证和谐的科学思维。努力摒弃曾长期制约创作者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对塑造好百年党史中的复杂历史人物形象尤为重要。鲁迅曾讲道:“知人论世,当考其全人。”这无疑是唯物史观理应把握的一个原则。以往电视剧中的陈独秀形象,多着意于表现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严重的右倾错误。当然,这确实给党和革命带来了极大损失。而《觉醒年代》中,以极大的篇幅和感人的细节在荧屏上重塑了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的形象,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真实,也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实事求是地了解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真实面貌,这显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样,该剧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新文化运动中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的形象。他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尊师爱友”“兼容并包”,都是创作者力图摆脱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的结果。此外,如果用“考其全人”加以衡量,《中流击水》《大浪淘沙》以艺术呈现的方式做了历史延伸,使今天的观众能客观公正地对历史先贤们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全面辩证地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获取历史营养。
        其二,要追求“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美学品位。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倡导要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一些党史题材优秀电视剧作品努力学习、领悟、践行了这些重要指示。在审美创作的思维上,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觉醒年代》里的“红楼”、《中流击水》里的“红船”、《大浪淘沙》里的“浪”与“沙”,都寄托和言说着人物的情与志;在审美创作的结构上,注重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如此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历史,如此精神丰满、文思如泉的人物,在《觉醒年代》《中流击水》《大浪淘沙》和《绝密使命》中都表现得精准得当、扣人心弦;在审美创作宗旨上,注重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觉醒年代》所营造的呼唤科学与民主、唤醒国民觉悟的时代意象,《大浪淘沙》那一幅幅大浪淘沙的画面组成的人生意境,都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统一的中华美学追求。凡此种种,正是党史题材电视剧在艺术品格与美学追求上的可贵收获。
        其三,要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的和谐统一。伴随着十八大以来文艺的不断发展繁荣,文艺批评的标准问题越发凸显。恩格斯将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他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对于文艺批评来说,美学标准是处于第一位的批评标准,因为倘若经不起美学分析,那就很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的非艺术品。因此,必须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评判作品得失,引领创作实践。首先,批评家要看创作者主体思想水平的高低,看其是否掌握了他所处时代最先进的历史观,思维方式是否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考察创作者“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并不能一概反对“戏说”,但应反对以非历史主义的态度“戏说成风”,因为这破坏了艺术的生态平衡,消减了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再次,应当认识到,对史学风格的把握和美学把握的统一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历史观的导引下,创作者才会尽可能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最大限度地逼近和把握历史的本体,从而通过正确认识历史达到更深刻地认识现实的目的。
        综上所述,2021年的这批党史题材电视剧,立意紧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较好地体现出新时代电视剧工作者学党史、拍党史、传党史的职责使命,较好地彰显了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精神魅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重大主题电视剧的创作生产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电视剧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赶考之心投入每一次创作,用心用情用功答好新时代创作之题,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