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一座历史厚重、人文璀璨的西南老工业基地,正在撕下传统单一标签。2024年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2%,柳钢扭亏为盈,硬核制造撑起城市骨架;而螺蛳粉与非遗山歌,则为它披上柔软的烟火外衣。工业与文旅从不是对立选项——流水线工人下班后化身非遗传承人,壮锦工坊与车间机床共处一城,印证了硬实力与软文化的共生逻辑。
柳州将“工业锈带”转化为“美食IP打卡地”,重塑城市吸引力。螺蛳粉产业园以“透明工厂”模式年接待研学游客9万人次;窑埠古镇的“嗦粉公交”串联工业遗址与江景夜市,让螺蛳粉成为移动的城市名片;白莲洞遗址的史前食螺文化展陈,则赋予网红美食以文明深度。
千年前的河东先生也早已将他的“顺天致性”哲学,写就现代治理基因。柳江生态修复工程融合古代治水智慧与海绵城市技术,紫荆花城的绿意背后,是工业城市对碳中和的东方解答。千年前的生态观,仍在为钢铁丛林提供解题公式。
非遗的破局,还需要一场跨时空对话。若将柳侯祠的“三绝碑”借现代科技重生,这块由韩愈撰文、苏轼书写、记录柳宗元事迹的荔子碑,若能在数字孪生中碰撞出“柳州精神”的古今回响,用AI激活文脉,非遗便不再困于展柜,而是成为可对话的活态IP。
从柳宗元治柳的四大遗产——文脉赓续、生态智慧、制度创新、文化融合,到今日工业与烟火的双向奔赴,柳州证明:一座城的生命力,在于刚柔并济的平衡术。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撕裂,只有硬核与诗意共生的中国式工业城市转型样本。
柳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文脉、百年工业血脉和巨大流量人脉的西南工业重镇,相信一定会把握住自己发展创新的命脉,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